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分派电影(点击查看原文)
加强环境污染整治,提升区域环境质量一直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雾霾天气多发、城市河道水体黑臭、“垃圾围城”、土壤污染、危废处置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今天推荐的这部剧是与污染相关根据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改编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以北130公里,它是前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
切尔诺贝利曾经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
1986年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
由于操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400颗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称作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普里皮亚季城因此被废弃。
这是一起严重的核事故。事故导致32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上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
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但根据2006年的TORCH(The Other Report On Chernobyl)报告指出,半数的辐射尘都落在上述的三个前苏联国家以外。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导致了前苏联的瓦解。
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在事故的善后以及居民的健康保健方面投入经费与人力。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计,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这宗闻名的人为灾难事件,由Craig Mazin执笔﹑Johan Renck执导的HBO/Sky合拍5集迷你剧
《切尔诺贝利》
2019年上映 · 豆瓣9.6分
这部迷你剧5月6日美国播出,豆瓣评分9.6分
《切尔诺贝利》第一集,几乎完美的还原了事故的情景。
下文可能包含剧透,
包含让人不舒服的图片,请谨慎阅读
影片一开始就是死亡,一个男人对着录音机留下了一段话,将磁带藏好后,便上吊自杀了。
然后时间回退到2年前
1986年4月26日,凌晨1:23。
乌克兰城市普里皮亚季附近。
深夜,一个女子起身上厕所,窗外远处一道白光闪耀。
紧接着,震动波摇晃着她的房间。
她和丈夫走进窗户,那白光发出蓝色射线,刺破天际。
丈夫安慰着妻子,然后匆匆赶赴核电站。
爆炸瞬间,核电厂内一片慌乱,除了当时值夜班的副总工程师迪亚特洛夫。
他开始进行有条不紊的指挥。
爆炸应该是对控制箱进行了误操作,导致控制箱中的氢气爆炸。
首要任务,就是用水流先给石墨包裹的核燃料堆芯降温,防止这些超高辐射物质随着爆炸泄露;然后把剩余氢气赶集抽离出发动机。
但就在此时,一位电厂操作员跑来,颤抖着大声吼道:
“没有堆芯,爆炸了,堆芯爆炸了。”
面对手下的汇报,负责人迪亚洛夫一一驳回。
但在办公室外,灾难确实已经发生。
有人,因为强辐射,皮肤脱落。
石墨水冷反应堆芯是当时苏联工程师的杰作,他们甚至曾放言堆芯绝对安全,声称石墨是不会爆炸的。
另一个原因则更加幽秘,他不愿也不敢相信堆芯的爆炸,因为这牵涉的是几百万人的生命。
于是他接着指挥,派人打电话给消防队,测量核电厂内的辐射放射量,联系核电厂的两位总工程师。
消防队到了以后开始作业,灭火的消防队员,手掌碰到地上的石墨控制棒,就痛得死去活来。
测量人员也前来汇报,说辐射放射量为3.6伦琴。
下面那句是测定仪的最高值还没说出口,迪亚特洛夫就打断了他。
“3.6伦琴,不好也不算坏。”
不断的有人被放射性物质烧伤
呕吐
但是迪亚特洛夫依旧不相信堆芯的爆炸。
一个小时后,两位总工程师到场。
听取迪亚特洛夫的情况汇报后,做出了与他相同的判断。
“不是很好,但也还好。”
随后,两位总工开始向中央委员会汇报,并且通知当地的执行委员会众人。
又一个小时后,3点30分,他们齐聚当地的防核弹地下办公室。
开会时,没探查,没问询。
他带来的,只是打了鸡血的口号。
在一片欢送声中,会议结束了,除了打了几句鸡血,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核电站周边的普通民众们,带着新奇、疑惑,欣赏着这从未见过的发光的空气折射夜空散发色彩,品尝着空气里的金属味道,飘着的“尘土”落在他们的头发上,肌肤上,婴儿的鼻尖上。
第二天早上,依旧没有任何通知。
孩子大人纷纷起床出门,吃早餐,喝牛奶,读书,工作。
但是天上的鸟都已经死掉了。
虽然已过去33年,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带来的噩梦远没有结束。首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依然存在安全隐患,目前,“石棺”下还封存着约200吨核原料。近年来,“石棺”顶部发生倾斜,表面出现裂缝,甚至有崩塌的危险。更危险的是坚固的外壳挡不住地下水的渗透,反应堆内的核物质随着地下水继续污染周围地区,危及乌克兰的饮用水源,因此这座“石棺”被俄媒体称作“延时引爆的地雷”。
更可怕的是核事故给人们造成的心理阴影难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