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分派电影(点击查看原文)
作者:Maggie
时刻关注欧美娱乐的,不知道是不是像我一样在大约2月26日左右被一个高颜值美少女刷屏,如下:
灵气美少女的抢眼和柏林电影节的声誉,让这个名字都不太能记得住的电影一下子勾起了影迷们的好奇心。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Rarely,Sometimes,Always)IMDB和烂番茄评分如下:
IMDB的故事介绍很精练,我在这里直接翻译:故事讲的是两个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未成年人少女只身前往纽约,企图寻找堕胎途径(宾夕法尼亚州规定堕胎必须有一位监护人同意)。
作为一个少女堕胎的电影,这部影片没有过多的演讲式的对话,也没有歇斯底里的呼喊,用着一种“毫无歉意”的表达。小女主性格封闭,外表谦卑而内心似乎透露着绝望。未成年怀孕的她不断的做出错误的选择,不干什么坏事但也并不讨喜,似乎对一切都满不在乎的厌世感。这种真实的人物角色似乎并不是主流电影所钟爱的那种勇敢的女性形象,但是正是这些真实性预告着小女主缓慢发展转变的一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在大银幕上定义了女性在现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Autumn(西德尼·弗兰尼根Sidney Flanigan)是个看起来远离尘嚣的安静少女,但是同时又时刻让人感觉她似乎一直在自己承受着什么重压。片头,在台上唱着似乎有隐喻的才艺表演歌曲,台下有一位男生大喊“Slut荡妇”。
除了她,另一位小女主,Autumn唯一的朋友也是她的堂兄兼同事Skylar(Talia Ryder文章开头的美少女)似乎也有着非同同龄人的忧郁。
情节发展,观众得知其中原因——17岁的Autumn怀孕了。作者兼导演的伊丽莎·希特曼(Eliza Hittman)懂得如何讲故事戏剧化——两个思想足够成熟的女人,但同时也是在美国环境下经历着对于未成年的她们来说最危险的事情。
作为时下流行的女性唤醒主题,这部电影凭借两位绝对新鲜的面孔,必定成为2020年的电影谈资。
从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电影名字《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开始就充满着诱导性:发现怀孕后,两个未成年少女独自穿梭在混乱的纽约市,寻求堕胎途径。自古以来,拿青年和孩子说事的电影都非常容易能够扯动观众的心弦,也能算得上一种作弊手段。但是导演Eliza Hittman并非完全拿“脆弱少年”的人设做把柄。这部片子注重于细节而不是情节剧情。我们都知道美丽青春的未成年少女独自远门是什么情节,被餐厅的某个男子紧盯着意淫,手被杂货丁经理肆无忌惮的舔舐,在地铁上被醉汉盯着同时自慰,十几岁的少女总是在充满男性毒气的世界里被当作猎物或者摆件。
在Autumn得知她的家乡宾夕法尼亚州规定堕胎必须有一位监护人同意后,她和Skylar用仅有的一些钱乘坐巴士前往纽约做堕胎手术。导演Eliza Hittman对纽约之行前中后的描写手段十分高明:Autumn发现自己怀孕了第一决策是为自己打了个鼻钉,顿时让我觉得她开始要学会掌控自己了;二人因为没钱在纽约碰撞,需要不停地使用各种手法借钱……这些看似流水账的小情节描述很容易让观众有代入感,加重了电影的真实感。导演Eliza Hittman在这部片子里不需要过多的音乐推动,安静是她最好的武器,没有过多的独白和对白,台词也仅仅是几个字,取而代之的是镜头的不断拉近。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是贴在Autumn和Skylar的脸上,企图挖掘他们的内心活动,寻找真相。
从前往纽约的巴士上开始,两个少女就被另一位年轻的男孩子看上了。这个角色似乎有些反常,一般来说,若想突出年轻女性在社会中的危险,似乎某位中老年男性的行为和动作会更有说服力,而年轻男子的形象往往是我们不会考虑到的社会危险因素。当他不请自来地摸着Skylar的大腿的时候,导演将镜头停留在他苍白的手落在Skylar身上,足够长的时间表现着其中:傲慢,特权和主人翁感。
对于Autumn来说,堕胎是一场战斗。希特曼(Hittman)避免让这场战斗电影太过于恐怖,于是在如猛虎般的纽约城里,也有着来自诊所的另外一面的女性的温暖。尤其是在堕胎手术开始前的咨询师的关怀,可以说是让观众猛然惊醒电影标题的意义。Autumn仅使用电影标题中的四个字回答了有关其健康,性病和伴侣的问题。这是一个简单而设计巧妙的场景:只有两个女人在办公室里聊天。前面说到导演希特曼(Hittman)善用低调的真实感和柔和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最大可能的接近Autumn这个角色,从她的面孔变化中,我们体会到她最内心的世界打开了。两位年轻的女演员在电影中表现相当出色,本以为这种故事中的两人应该很相似,但是事实上这两人通过自己的发挥演出了各自的特色。
“过去一年里,你的性伴侣拒绝带避孕套”
“你的性伴侣妨碍你避孕或者试图在你不想怀孕的时候让你怀孕”
“你的性伴侣威胁或者恐吓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