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分派电影(点击查看原文)
今天这篇影单文章和以往不太一样,它是个四不像,也许不会用剧情去介绍一部作品,不会强调阵容,也不多说奖项。 因为我一直以来我都有疑问,影视剧不是9分的,难道就不是好作品吗? 比起能够被载入影史的伟大作品,我有时更偏爱有创作尊严的作品,导演当然有机会拍所谓更深度的,演员也有机会去演能够吃到市场红利的,可是在这些“有机会”的基础上,人是不是可以任性一些,做自己。
7分或者6分的作品是腰部作品,如果要看一年的作品整体质量,腰部作品的高质比起头部作品,对影迷来说这一年是更快乐的。
不做100分的东西,有6、7分的职业操守,再在2、3分的余地中发挥自己的禅意,个性和规则碰撞、残缺的美、试验性的美。电影除了剧情,画面、配乐、观影节奏...
这一切冲破评分规则的力量,我想把它称作【氛围感】
这也是这篇推文我想用非常规写法(四不像)的意义。
-
一。 你是迪士尼在逃公主,我是杨国福在逃土豆片子,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从我接触影视写作开始,我几乎没有写过免费的稿子,我总是很懒的看别人的影评给自己电影拔草,不感兴趣就不看了,看的片子都在截图、思考、记录,最后决定写的角度,留出哪些内容。 说起来挺可笑的,有些我当初没碰的经典作品,因为太多人解读,便会读到一些你不太看得上的东西,我很抗拒这些被推的烂大街的作品。 因为收了钱不得不写的时候,我认真的看完,真香了,完成写作工作会准备一些吃食,饮品舒舒服服的再看一遍。 观影的私密感很重要,有的电影只适合一个人看。
比如《幸福的拉扎罗》第一遍看到中途睡着,头一歪睁开眼睛又继续看,似乎我在梦里也看到了,文章一气呵成,排版时改动精简时,我发现睡着了,剧情我也没有错了一点,难道我也和主角一样有神性降临吗? 第二次观看,是我准备好冰块和酒,一些辣味零食与可乐,那天还是阴雨天,雨声不大,没打雷,拉扎罗,他不适合来人间,是人类不配和神在一起,神爱世人,人爱造神,众生殊途同归走上弑神的道路。
这部电影有朋友因为我的讲述去看了,但是很尴尬,我似乎欺骗了一个无辜的没有冲奖文艺片观影基础的人强行融入。如果不快乐也不痛苦,这人岂不是浪费了时间,我好抱歉。
私人观影情绪:
不是人在选作品,是作品在选人。
迪士尼很好,杨国福也很好,不同的好,走错门的,大骂门内的人品味差,这样的人,不够好。
二。
我永远走不出这四方天地,而你永远在找家的时候一败涂地。
美食可以治愈心灵,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人们感情起起伏伏过程中的见证者。
家族菜,是一种传承,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品里有一集是导演把人带回自己家,吃的是家里的秘制馅饺子。
导演在其中表达,中国人的年夜饭每家人都做的不一样,让孩子去吃这样手工做出来的食物,不是说以后孩子长大了也要学会做一摸一样的,但是这份传统传下去,你今天让孩子品尝到了,孩子的记忆里会保存这种味道。
还记得家族菜的味道,就是记住了家。
01 维系关系的家族菜
李安导演这部电影不管时隔多少年都永不过时,电影开头的一段做菜戏,直至现在养活了多少视频剪辑号,因为过于好吃,馋得评论区全是向往。
厨房的刀,第一是展示做菜人的专业性,第二这些好刀也为做菜人专业大厨的身份做了辅证,闹钟也是一个大厨必不可少的厨房用具,因为大厨都是多个菜品同时开工,在切片A食材放入锅中焯水的时候,便开始将B食材的筋细致剔去...
大厨的家中,不仅是锅具道具餐具的配置,食材的新鲜度也是重点考验,如果是海鲜还可以让相熟的店家准时送达,但是河鲜,却讲究现杀。
尤其是草鱼,市场里每天就算起早,鱼贩也可能走眼卖给你养殖的鱼。
大厨往往会在确认鱼的来源的时候多买上几条,养在家里,想吃的时候,便刀从鱼腹划上一刀,鱼在案板不断的跳动,眼珠子也是活灵活现,这鱼必须好吃。
例如江浙地区部分居民还有着去蒸桑拿的习惯,家里的浴缸根本不用来泡澡,都是用来养鲫鱼、黑鱼的。
江浙的饭馆到特定月份菜单便会加上红烧小杂鱼这道菜,鲜美到食客们宁愿鱼刺卡喉去医院,也要就着白米饭吃上这一碗。
饮食男女开头的做菜戏还不是如此,做菜人做菜的特写镜头是极具艺术语言的,代表静,像是艺术画。
和静做对比,自然也有闹,中景做菜人有节奏的剁肉,各类食材在小厨房拥挤,刀在案板上,震的碗、盆颤动,一旁还有煮东西产生的白雾,配上音乐,好不热闹。
这一顿饭,做菜人从早上就开始准备,而他做的是迎接自己都已经长大离家的孩子从远方归来的一顿团圆饭。
既然人物关系有了,一个中国式大家庭合理引出,那么有关家庭里的暗流涌动便也开始逐一上演。
三姐妹用吃饭联络感情,饭桌上神色各异,桌上是热闹的,桌子旁的人却是冷冰冰。远处柜子上的电饭煲和调料罐显得温馨异常,桌上的餐具又是不寻常的隆重。
光这一个画面,就很有故事感,因为它暗藏了多种矛盾,观众看的百爪挠心恨不得冲进去帮角色把美食吃掉,有了同理心,继续看下去,自然也被饮食欲望,拖进人间男女的野望纠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