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分派电影(点击查看原文)
作者:split
导演韦斯·安德森,一位极度追求细节的完美主义者。
他凭着具有强烈个人美学色彩的作品圈粉无数。
他的作品里充斥着高饱和度的色彩、严谨到苛刻的居中对称构图、节奏舒缓的长镜头……
比如,2014年的那部获得9项奥斯卡提名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豆瓣至今仍然高达8.9分。
如童话般梦幻、鲜明的色调,构图上大量使用工整的中轴对称和黄金分割。
强迫症患者看了,感到极度舒适~
从此,韦导成了人们口中的“对称狂魔”,“好色”导演。
就在前几天,这位鬼才导演的新作终于在流媒体上线了!
《法兰西特派》
The French Dispatch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实属命运多舛。
实际上,早在2019年片方就已经公布了卡司名单:
奥斯卡最佳男配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毒品网络》、《边境杀手》);
奥斯卡影帝艾德里安·布洛迪(《钢琴家》、《布达佩斯大饭店》);
奥斯卡最佳女配蒂尔达·斯文顿(《迈克尔·克莱顿》、《奇异博士》);
最年轻的奥斯卡影帝候选人“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四次入围奥斯卡的西尔莎·罗南(《赎罪》、《小妇人》);
……
近50位好莱坞一二线大咖,其中包括4位影后、9位影帝。
一张海报上都写不下的神仙阵容,可谓吊足观众的胃口。
本片原本定为去年戛纳电影节开幕片,然而受疫情影响,只能让众人又望穿秋水了一年。
好不容易熬到今年,戛纳首映当晚,该片果然全场爆满、一票难求。
放映结束后,全场起立鼓掌,掌声整整持续了9分钟。
如此火爆程度,更是将大家想快点看到电影的欲望推到极点。
万万没想到,之后这部电影又从原本定档10月16日于北美上映,改为无限期延迟。
还好这次终于等到它!
相信很多朋友已经在第一时间一睹为快。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被吹爆的影片,豆瓣竟然跌破8分。
难道真如评论区所说,韦导黔驴技穷了?
先不着急下定论,下面我们就来展开说说。
就像在谈及创作初衷时,韦导所说的:“希望拍摄一个在法国生活的美国人的故事。”
《法兰西特派》的故事背发生在20世纪的法国,一座虚构的小镇——无趣镇,一家身处法国的美国报社。
片中的《法兰西特派》报,以真实存在的《纽约客》杂志为原型。
而韦导从十几岁开始,便是这本杂志的铁杆粉丝。
电影里,原本畅销全球的报刊,却因为年迈的主编突然离世,而宣布停刊。
不知不觉,最后一期已经上架。
一本足够立体的影版《纽约客》也将翻开序章。
灵动、活泼的当地特色专栏,骑自行车的记者(欧文·威尔逊 饰),以第一视角,带观众领略这座拥有250年历史小镇的风土人情、人生百态。
既有不同时代的对比, 也涵盖各种琐碎杂事。
比如隐藏在地铁里的老鼠、霸占着屋顶的流浪猫。
比如关于每周会从河里打捞出多少具尸体的统计。
比如夜幕降临后,古老小镇里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安静的、和谐的、神秘的、诡异的……扑面而来的烟火气,看似杂乱无章,却也足够全面,以接地气的方式带观众快速了解无趣镇的前世今生。
接下来,步入正题。
艺术与艺术家、政治/诗歌、食色鲜香,三个专栏,风格迥异,却也包罗万象。
三个看似无趣的故事,隐藏在背后的细节却引人深思。
比如,第一个故事《混凝土杰作》的主角,是一个因杀人分尸而被判坐牢50年的画家(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
即使入狱,也无法抵挡他创作的热情。
美人狱警(蕾雅·赛杜 饰)成了他的专属裸模。
一个偶然,身为商人的狱友发现了他的这幅作品,也从中嗅出了商机。
几番谈判,两人终于达成协议。
商人刑满后,带着画作出狱,办展、炒作、搞噱头。
巧舌如簧的他一顿操作,这幅画已然被炒成天价。
监狱外,没有人见过画家的真实面目,他却成了圈子里“神”一般的存在。
监狱里,画家却对此一无所知。
直到3年后,在商人的煽动下,一众业内人士、社会名流,迫不及待想要揭开神秘画家的庐山真面目。
就这样,他们买通预警,混进监狱。
商人心里盘算着,把画家所有作品统统占为己有。
谁能想到,这些画作竟然直接画在了监狱的承重墙上!
诡异的是,一位收藏家最终还是得到了这些画作。
甚至搞了架火炮运输机,把整面墙搬到了美国。
于是,便有了画家的名作——《钢筋水泥承重墙壁画》……
咦?这故事怎么越往后看越有种熟悉的味道?
看来不管哪个圈儿,都少不了盲目崇拜、跟风追星的脑C粉。
再加上一系列的包装、炒作,即使没有真材实料也能走红。
然而,这样被造出来的所谓“流量”,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甭管是纸媒时代,还是媒体更为发达的今天,唯有实力,才能越走越远。
当然,除非你像画家一样,根本不在乎这一切。
相比于商人费尽心思想想让他成功,他的内心深处却更渴望失败。
另外两个故事,在这里不再剧透。
各位可以亲自到电影里一探究竟~
看到这,你或许会问,如此高级感满满的一部影片,为啥会是R级?
还不是因为某些猝不及防的大尺度画面~
此外,这部影片仍然延续了韦导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
整部影片的规格以4:3宽画幅+黑白影像为主,2.31:1银幕画幅+彩色影像为辅。
值得一提的是,和韦导以往作品不同的,便是片中大量采用了黑白影像。
一方面,黑白色调更符合报刊的特性,这不仅是对《纽约客》的致敬,更是对纸媒时代的怀念,提醒着每一个观看的人这部电视是“献给记者们的一封情书”。
另一方面,黑白与彩色之间的转换,亦如过去与未来、虚设与现实的过渡。
如果你是第一次观看韦导的电影,或许会觉得枯燥乏味。
但如果早已是他的忠实粉丝,则会有足够的耐心去细品、去探索视觉之外的更多细节。